风水宝地可遇不可求,风水学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,其目的在于追求对人生存与发展有利的生活环境。风水宝地有一定的环境模式,风水宝地环境模式如同人们选择理想的墓葬地慎终追远求受福佑,其理亦然。
风水宝地环境模式
风水宝地环境模式出于生殖崇拜的构拟思维,其地形相当于“女阴”阴阳交媾区,风水胎息孕育的原理是对人的胎息原理的构拟。这一点,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认同。“风水宝地”中阳宅四神地、“葬穴”四灵地一般要求“玄武垂头,朱雀翔舞,青龙蜿蜒,白虎驯俯。”水追求“藏风”、“得水”的自然环境,对古代环境思想观念影响甚深,而其对于理想环境的追求而非常重视环境保护。这些环保方面的思想大部分保留在族谱、地方志及相关史料上。
尤其是历代朝廷,它们对建都和寝陵的风水环境,除了兴建前的慎重选择外,还非常重视兴建之后的保护。据《明实录》记载,崇祯十四年,崇祯皇帝鉴于孝陵旁有人开窑取石之事召集群臣,说:“······《会典》所载近陵不许开窑取石、砍伐树木,禁例甚严。近来法久人玩,于原额四窑外,开得甚多,及烧凿红石,伤损树木等项,虽经南中诸臣所奏,还须特谴重臣亲勘。
风水学的形势派,注重觅龙、察砂、观水、点穴、取向等辨方正位;而理气派,注重阴阳、五行、干支,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,并且,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现场操作工具枣罗盘,确定选址规划方位。风水学无论形势派,还是理气派,尽管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实际操作方法,但是,都必须遵循如下三大原则:天地人合一原则;阴阳平衡原则;五行相生相克原则。
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、水文地质学、宇宙星体学、气象学、环境景观学、建筑学、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。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、了解自然环境,利用和改造自然,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,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,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,水宜蜿蜒静缓,不宜浩荡。“水抱有情为吉,直去无收为凶”。大江东去,虽能激扬意气,但也容易使人内心难以平静;而小桥流水,则有怡情静心之功,这与古园林建筑所追求的氛围是一致的。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,居住环境周围的声、光刺激大小,对人的睡眠关系甚大。
城市建设角度看风水宝地环境模式
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,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。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、构造、气候、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。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、彼此补益时,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“气”顺畅活泼,充满生机活力,从而造就理想的“风水宝地”——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。对于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、村落而言,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。其科学的价值是:背后的靠山,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,面朝流水,既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,又能享有灌溉、舟楫养殖之利。朝阳之势,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;缓坡阶地,则可避免淹涝之灾;周围植被郁郁葱葱,即可涵养水源,保持水土,又能调节小气候,获得一些薪柴。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,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,也就是古代建筑风水学中终极追求的风水宝地。